紫外分光光度計雖好用,但操作稍有疏忽就會出錯,比如數據忽高忽低、結果和預期差太多。其實很多問題都是可以提前避免的,這篇新手避坑指南請收好。
第一個坑是“樣品準備不規范"。樣品必須澄清透明,要是有沉淀或渾濁,光穿過時就會被“阻擋",不是被分子吸收,而是被顆粒反射,這樣測出來的吸光度肯定不準。所以測之前一定要過濾或離心,去掉雜質。另外,樣品濃度也不能濃度太高,光幾乎穿不過去,吸光度會“爆表";濃度太低,信號太弱,誤差會很大。一般建議先做預實驗,把濃度調整到儀器的最佳檢測范圍。
第二個坑是“比色皿使用不當"。比色皿是裝樣品的透明容器,分石英和玻璃兩種,這倆可不能混用。玻璃會吸收紫外光,所以測紫外波長(200-400nm)時必須用石英比色皿;測可見光(400-760nm)時,石英和玻璃都能用。而且比色皿的“光面"和“毛面"要分清——光會從光面穿過,毛面是用來拿的,要是不小心用手碰了光面,指紋和油脂會吸收光,影響數據。用完后一定要用蒸餾水沖洗干凈,倒扣晾干,避免殘留樣品腐蝕器皿。
第三個坑是“空白對照沒做好"。空白對照就是“不含待測物質的溶劑",比如測水溶液樣品時,空白就是蒸餾水。測樣品前必須先測空白,讓儀器“記住"溶劑的吸收情況,這樣才能扣除溶劑的影響,只算出樣品本身的吸光度。要是跳過空白步驟,溶劑里的雜質或微量污染物就會被當成樣品信號,導致結果偏高。
最后提醒一句,開機后要讓儀器預熱30分鐘左右,待光源和檢測器穩定后再測,不然數據會漂移。只要做好這幾點,新手也能測出穩定可靠的結果。